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悠久深厚的产业基础,浙江磐安“中国药材之乡”声名远播。然而,磐安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堵点、痛点:大而不强、道地无地、优质不优价、生产标准规范难……疏堵止痛,磐安靠的是一味叫“科技”的药。
以“科技”入药,该县整合县域中药产业创新资源,成立中药创新发展研究院,并与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合作。5年多来,先后建成浙江农林大学磐安共富学院、中药科技创新服务综合体、大健康研究院等一批科研平台,为全县中药产业发展注入“高智高能”,良好“药”效逐渐显现。
位于江南药镇的浙江农林大学磐安共富学院成立于2022年,已成为浙江农林大学师生开展各种项目研究的实践基地。“共富学院是由政府、企业出题,师生团队解题,有针对性地服务磐安中医药产业发展。”浙江农林大学教师、磐安共富学院副院长周爱存介绍,依托这一平台,浙江农林大学每年派驻10个团队、30名师生进驻磐安,以黄精、磐五味、新磐五味等优质道地药材为研究重点,开展全产业链研究与服务,推动该县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
走进方正珍稀药材有限公司,一旁的展示架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黄精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不远处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内种植了地产多花黄精、长梗黄精等10个不同种源的黄精。“这两年有了项目的扶持,加上斯金平老师经常过来为基地‘把脉问诊’,我对黄精发展充满信心。”郑方正说。
郑方正所说的项目是磐安县中医药产业“揭榜挂帅”项目——磐安百亿级黄精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项目。2020年,这一项目被浙江农林大学揭榜。三年来,在项目负责人、浙江农林大学省级现代粮食产业学院院长、磐安县铁皮石斛黄精产业团队首席专家、科技特派员斯金平的协助下,该县建成了黄精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研究院,逐步解决黄精产业缺少科技和发展规划等“卡脖子”难题。同时,联合县内多家中药生产企业建立了一批黄精精品园、精深加工基地,帮助企业研发多种黄精相关产品,延长黄精产业链。目前磐安已开发出黄精桃酥、黄精饮料、黄精丸、黄精袋泡茶等50多款黄精产品。
除“揭榜挂帅”项目外,当前磐安还有《浙产道地药材优质优价体系构建与示范推广》《黄精优良种质快繁与高值化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省十四五中药材(白术、白芷)品种选育》等10余个在研项目,其中3项为省部级科技项目。
“有平台、有项目、有人才、有产品,这些是‘科技兴药’的基础,除此外,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也不容忽视。”磐安县中药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盼介绍,近年来磐安县聚焦种子种苗繁育、中药材种植加工等关键环节,全链条谋划布局,保质量、强品牌。
每年的10月前后,是磐安药农的农忙时节。在冷水镇潘潭村的浙贝母GAP示范基地,药农卢宾正忙着播种浙贝母。“以前种贝母没有技术,也没有经验,现在规模化种植贝母,高科技帮了大忙。”卢宾手指田间电线杆上的360度摄像头,“有眼睛盯着,技术员隔三差五来检测,每个环节都有标准。”
该基地面积约300亩,集成“药材种植、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储藏运输”闭环管理模式,构建浙产道地药材质量保障体系。“建设GAP基地是我县为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保障药材道地性开出的新‘药方’。”王盼表示,中药材GAP直指优质优价,更加强调对中药材的质量管控和追溯。中药材GAP基地建设要求必须建立有效的“六统一”模式,同时做好“浙中药”监管的质量追溯信息录入工作,确保全程可追溯。“上半年示范基地种植的药材有效成分含量较非GAP基地提升25%,药农收益提升10%。”王盼介绍,接下来该县将开展全县道地GAP示范区建设,推动全县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升道地中药材质量。
科技创新开出了中药产业发展的“磐安良方”。如今,在科技加持下,磐安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传统的中药材种植已从一株“小草”渐变成为百亿级强县富民产业。
来源:2023浙江省中药材博览会
本文为意之联药材种苗网(www.yl10018.com)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558-5119971。
2024-12-08 21:29:32 浏览次数:8815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57:09 浏览次数:8787次 作者:赵玉
2024-12-08 21:40:28 浏览次数:8815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59:13 浏览次数:9287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34:44 浏览次数:8936次 作者:赵玉
2024-12-08 21:43:30 浏览次数:8820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55:18 浏览次数:8669次 作者:赵玉
2024-12-31 21:41:49 浏览次数:8741次 作者:赵玉
2024-12-08 21:39:13 浏览次数:9538次 作者:赵玉
2024-12-19 22:13:09 浏览次数:9330次 作者: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