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网
一则出自河南省嵩县九皋镇的“皂刺种植基地”项目招标成交结果公告同时在《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河南省政府采购网》及《嵩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九皋皂刺”再一次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
据九皋镇党委书记王建卿介绍,皂角是我国特有的苏木科皂荚属树种之一,性喜光而稍耐荫,但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石灰质及盐碱甚至粘土或砂土均能正常生长,其生长速度缓慢但寿命可逾600年。皂刺(皂荚的棘刺)内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性温,味辛,有小毒。主治痈疽肿毒,瘰疬,疮疹顽癣,产后缺乳,胎衣不下,疠风。皂荚果是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及洗涤用品的天然原料。此外,皂荚种子可消积化食开胃,并含有一种植物胶(瓜尔豆胶)是重要的战略原料,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王建卿说,在嵩县尤其是九皋镇,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发展皂角产业并形成自身特点和品牌。九皋镇农民很早就自发到全国各地采集皂刺,运回九皋进行初步分级后销往全国各大药材市场和制药、饮品加工企业。几十年来,由身背肩扛到自备物流,九皋农民让家乡成为这一重要药材原料的首选地和全国唯一的皂刺集散地,近年来,光是国内大型制药企业每年在九皋的皂刺收购量就达500吨以上,当地通过历年的栽培和优化,自行选育的“硕刺皂荚”和“密刺皂荚”通过了河南省林木品种审定会审定。
据了解,作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皂角之乡”,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到目前为止,九皋镇从事皂角树种植和产品购销的农民已数以万计,发展皂角树种植10500亩,培育出若干个种植重点村,并带动周边乡镇种植皂角树。加上每年从外地采集的400多吨皂刺,整个嵩县的皂刺年产量达1100多吨,年吞吐量占全国市场的60%。
随着国家中药产业的蓬勃发展,皂刺的价格逐年攀升,由最初的每公斤1.6元,到2010年的每公斤90元,现在更高达每公斤150元。从事皂角树种植的农户,到盛产期(栽植5年以后)每亩可产皂刺60公斤,产值9000元。从事皂角树育苗的农户,每亩育皂角树苗3.5万株,亩产值1.8万元。从事购销的大户,每年收入6万元到20万元左右,每家都建有3-5层小楼,购置2-3辆不同类型的车辆用于购销活动。仅此一项,九皋镇人均年增收4000多元。
但九皋镇党委、政府认为,皂刺虽然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在育苗上,缺乏统一标准;在种植上,未形成规范技术,在销售上,未制定统一标准。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目前还只是初级的生产销售,没有进一步加工开发,产品附加值低、产品效益不高,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后续发展。
因此,九皋镇决定成立皂角刺种植和购销协会,建立皂角刺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统一的种植和产品标准,在育苗、栽植、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方面进行培训、指导,力争产品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同时,引进大型交易市场,进一步扩大集散规模,保持九皋的“中国皂角之乡”称号。
九皋镇还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草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积极开展皂角深加工研究,不断开发皂角新产品。逐步建立皂角树种植平台、皂角刺检测平台、皂角刺购销平台、皂角产品深加工平台,积极招商引资,搞好皂角刺饮片、提取物等深加工项目,为皂角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今后,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发展皂角文化;与高端医药相结合,开发抗癌、拔毒、杀虫等方面的新药;与食品保健相结合,利用皂荚果、皂荚叶,开发保健食品;与洗化美容相结合,开发化妆品及洗涤用品。
目前,“九皋皂刺”已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河南豫博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品牌企业也已落户九皋,随着年加工中药饮片3000吨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和包含检测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电子交易平台在内的大型交易市场正式运营,九皋的皂角产业将形成集育苗、种植、管理、购销、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不竭源泉。
本文为意之联药材种苗网(www.yl10018.com)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558-5119971。
2024-12-19 22:17:36 浏览次数:9282次 作者:赵玉
2024-12-08 21:32:18 浏览次数:9093次 作者:赵玉
2024-12-08 21:44:50 浏览次数:8950次 作者:赵玉
2024-12-19 22:09:52 浏览次数:8928次 作者:赵玉
2024-12-08 21:41:44 浏览次数:9600次 作者:赵玉
2024-12-19 22:02:28 浏览次数:9178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45:01 浏览次数:8704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42:31 浏览次数:8880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34:44 浏览次数:8938次 作者:赵玉
2024-12-19 22:04:19 浏览次数:8768次 作者: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