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省委和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结合丹寨县实际,现就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开创性、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历史性撕掉绝对贫困标签。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决扛起重大政治责任,成立县、乡(镇)、村脱贫攻坚指挥部,构建“一联四包”工作责任机制,建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挂图作战的扶贫攻坚格局,探索创新了“四增到户”“三带”“三转”“双阳行动”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18年,在全州第一批顺利实现“减贫摘帽”;2019年,完成剩余贫困村、贫困人口“清零”工作;2020年,顺利通过脱贫攻坚普查,连续四年在全省党政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获得好的成绩。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87万人,9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1.3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7.6%下降至0,历史性地撕下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审计署、省政府办公厅、省高院、省审计厅、杭州市滨江区、贵州银行、万达集团等帮扶单位帮扶成效显著。2019年,丹寨万达扶贫模式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库;2019年7月,全国首次社会扶贫创新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丹寨县举行;2020年9月,全国社会扶贫“丹寨论坛”在丹寨县成功举办并永久落户丹寨。2020年,丹寨万达小镇旅游扶贫模式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扶贫优秀案例。
——经济发展量质双提升,经济转型迈出坚实步伐。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预计经济总量从24.44亿元增长到42亿元,年均增长9.3%,突破40亿元大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5年的22795元、6595元增加到2019年的32861元、10057元,年均分别增长为9.8%、11.4%,连续多年排全省前列。“十三五”时期,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5亿元。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蓝莓、中药材、茶叶、丹寨黑猪、生态蔬菜、生态家禽“六个一”产业扶贫工程扎实推进,林下经济蓬勃发展,2019年两次得到州委、州政府通报表扬。获得“2019中国茶叶百强县”称号,丹寨黑猪、硒锌米等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基本建成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旅游业持续“井喷”,乡村旅游取得长足发展;先后承办2019、2020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国际马拉松比赛、全省第八届小城镇发展大会、黔东南州第十一届旅发大会等活动,全域旅游通过省级验收,文化旅游部“中国非遗周”首届活动在丹寨万达小镇举行并永久落户丹寨。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美丽丹寨建设基础更加扎实。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有效,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67%。2019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45.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保持在99%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新型城镇化进程取得新进展。累计新增9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新增1个省级森林乡镇、7个省级森林村寨,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家名录,17个村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36%升至47.12%。
——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发展支撑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县内国省干线、高速公路、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全面提升,实现全县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目标。水利基础设施支撑作用不断强化,吊洞水库建成试运行,龙泉水库等4座骨干水源工程大坝主体工程完工。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农村住房全面改造,全县人民群众都住上安全住房。电力通讯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户均公用配电容量达到两千瓦。4G网络和光纤宽带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5G基站建设正式启动,丹寨万达小镇成为省内首个“5G小镇”。
——改革开放创新纵深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明显进步。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顺利完成党政机构改革工作。“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县行政审批事项及公共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窗口一次性收件办理;“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结率达100%,营商环境大幅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稳步推进,成功申请专利757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开展“三变”改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先后引进一批工业项目落户投产。相继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试点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等荣誉称号。深入落实减税降费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建设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2.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十三五期末,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90.35%、106.83%、97.62%。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惠及全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用建设全覆盖,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健康丹寨建设扎实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均达国家标准,常见病、慢性病得到及时诊疗,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效,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全面救助。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扫黑除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万达小镇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显著提升。
——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积极探索管党治党的有效途径,首创“森林管护区”制度并在全州推广,率先在全州建立巡察工作制度,依托“五定五抓”扎实推进巡察监督常态化具体化,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意识不断增强,奏出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时代强音。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探索实践三育、三增、三看等党建工作经验;持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创建了一批全省、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持之以恒推进正风肃纪,始终保持“零容忍”的反腐败高压态势,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十三五”以来,我县经济和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对此,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和发扬,按照党中央、省委、州委的决策部署,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新征程上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现代产业体系虽初步建立,但产业规模小,产业培育慢,产业链不长、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后劲不足。二是要素保障仍然不足,政府债务压力和支出压力依然较大,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城乡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城镇配套服务和承载能力不足,农村居住分散、土地破碎,发展产业、改善公共服务难度大。四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给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总体上维持在长期低速增长局面,对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加。此外,我县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改革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压力依然较大,全面从严治党仍需持续发力。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形势和发展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情、国情、省情、州情、县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面临的发展形势,科学谋划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思路和举措,谋划好2035年远景目标。
1.“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丹寨发展创造了强大的市场需求动力。中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促进沿海发达地区出口型企业将发展重心转向国内规模市场,这为我们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拓展国内市场提供空间和可能。同时,我县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可利用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推动黔货出山,促进相关产业持续发展。二是国家系列政策,为丹寨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提供支撑。中央强力推进“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矛盾,投资力度必然进一步加大。同时,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投入、项目审批、土地配置等方面力度,不断释放政策红利,为我们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带来重大机遇。三是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促进区域格局重大变革,为丹寨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空间。中央将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西部陆海通道建设,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并在财税、金融、产业、用地、人才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同时,中央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任务,提出了“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等很有含金量的政策。我们要抢抓机遇,积极融入凯都一体化发展,争取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支持,推动我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是“十三五”时期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丹寨在更高层次上谋划推动发展提供了条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系列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和建成,县内交通路网体系更加完善和通达,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得到快速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中国非遗周、丹寨论坛永久落户丹寨,加上我县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多彩、旅游资源丰富,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省委、州委决策部署,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生态、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坚持“五个沉下心来”,奋力实现“六个新”目标(“十四五”时期全县发展“一二三四五六”总体思路:“一”是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二”是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三”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生态、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四”是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五”是坚持沉下心来抓产业发展、沉下心来抓项目建设、沉下心来抓招商引资、沉下心来抓主体培育、沉下心来抓改革开放创新;“六”是奋力实现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民生建设再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创新取得新突破、基础设施迈上新水平、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目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实施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谋划实施重大产业、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六个重大”,打造凯都一体化发展重要增长极、新型工业化产业集聚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3.“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经济总量不断做大,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占比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经济社会发展由平稳增长向高质量绿色发展转型,进一步加快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60%左右,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显著提高。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8%以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力争走在全省全州前列。
——民生建设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基本达到全州平均水平;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救助、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依托独特的生态、气候、中药材、民族文化等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医养融合、康养融合、康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构建大健康全产业链体系;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创新取得新突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农村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发展条件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放平台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平台打造迈出坚实步伐。
——基础设施迈上新水平。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路网、水网、电网、气网、地下管网、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通达度、通畅性和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布局科学、智能绿色、覆盖全面、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基本建成。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法治丹寨、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平安丹寨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各领域基础性制度基本形成。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种风险总体可控,构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高效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体系。
展望2035年,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对标省州目标任务,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突出高质量绿色发展要求,围绕适应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新阶段变化,确保经过十五年的奋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集聚区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生态特色食品、民族医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领军企业,以产业龙头企业为带领,招商引入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推动工业产业集群发展。
4.加快工业集群式发展。围绕金钟经济开发区生态特色食品、民族医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民族医药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按照“一区三园”布局,引导生态特色食品加工、民族医药加工、高端装备制造和大健康及电子商务等产业向经济开发区聚集,构筑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稳步提升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工作,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水平和规模效益领先的产业集聚集群区。
5.推动工业产业提档升级。加大“千企引进”力度,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特色食品、民族医药和大健康以及蜡染、银饰、刺绣等文创旅游工艺品加工产业,有针对性进行产业链招商,不断延链、补链、强链,让新型工业与特色优势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支撑丹寨生态有机农业和全域旅游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千企改造”进度,依托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科技孵化器、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推动工业企业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高技术化改造,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的大数据应用、资源循环利用、智能制造、技术装备、工艺质量等整体水平,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批规上工业企业,促进全县工业高质量发展。
6.健全工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广“管委会+公司”等模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压紧压实工业经济发展责任。发挥工业经济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及时解决园区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授权事项清单制度,建立园区与部门直通车制度,实行承诺制、容缺受理制,推进园内“一站式”审批改革。积极推进开发区人事制度、薪酬制度、考核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增强“造血功能”,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干部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强化园区功能配套。坚持基础设施、资源要素跟着产业布局走,聚焦主导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园区路网、供排水管网、电网、讯网、气网和污水、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实现要素保障与产业发展相匹配。创新开展合作建园。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机遇,积极与对口帮扶城市对接,探索两地协作建园区的机制,探索“飞地园区”税收分成、土地指标共享、资源互补发展等模式,推动园区提质升级。
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按照城乡一体发展思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县城为核心,以交通干道为轴线,以特色城镇为支撑,以点串轴,以轴带区,以核带面,构建新型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新格局。
7.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坚持提质扩容与凸显特色并重。围绕“东至扬武、北至长青、南达两夹坡、西抵龙泉山脚”思路,大力推进开发区、移民社区、扬武镇区与县城融合一体发展,进一步做大县城规模。按照景区建设要求,采取“新区建景点,老区改景观”的方式,完善城市路网,提升城市功能配套,统筹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绿地系统、公共停车场、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旅游地产和城市商业综合体。积极推进“智慧丹寨”建设,实施“互联网+”便民服务行动,推行“旅游通”“健康通”“医务通”“出行通”等管理服务,全面提升县城城市品质。推动金钟经济开发区信息化建设,在研发、加工制造、物流、交通、投资等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成果,用互联网促进行业跨界融合。大力提升经济开发区与县城的产城融合度,提升县城要素吸附力、资源转化力和内生动力,全面提升县城首位度,将丹寨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新城、产业新城和产城景人融合发展示范区。
8.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县域两大副中心城镇。依托绿海蓝星省级农业产业园和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优势,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巩固提升全省特色小城镇成果,着力把兴仁镇打造成为县域北部农业产业城镇。依托金钟大道,推进金泉街道—经济开发区—扬武镇区融合一体发展,着力把扬武镇打造成为县域东部产城融合示范镇。建设产城景融合新型城镇带。以凯里至羊甲高速等公路为主轴,以县城为核心,以兴仁农业产业城镇、石桥景区等为支撑,以美丽乡村为延伸,构建山水林田为景、交通干线串联式的城镇发展轴带,做大做强城镇经济。积极培育打造特色型小城镇。结合乡镇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城镇。着力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型特色小镇、旅游康养型特色小镇、非遗文化型特色小镇。加强政策扶持,以开发旅游业为突破,着力改善民生,在“三变”改革、投融资体制、社会保障、管理效能等方面探索建立创新机制,为特色小镇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活力。
9.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按照城市景区化、道路景观化、管理智慧化、运营绿色化的要求,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不断提升城镇品质品味。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积极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品牌,以品牌标准促进城市功能、环境、内涵提升。提升绿色城镇品质。建设一批街头绿地、城市绿道、湿地公园,与全域旅游创建良性互促。提升基础设施品质。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和体系,抓好学校、医院、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设施建设,抓好物业规范化管理,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统筹推动园区、城区、移民区“三区”互动发展,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建立健全农业和外来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责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五、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打造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0.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加快实现“输血”脱贫向“造血”致富、数量达标向质量提升、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真正让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继续加大就业、产业、教育、旅游、生态、消费等帮扶力度,开展脱贫群众培训引导,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对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人口的常态监测、动态帮扶和有效防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确保不返贫和不发生新的贫困。持续推进懒转勤、勤转能、能转富“三转”行动,不断激发广大群众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和社会融入服务,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建立农村危房安全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主动对接、积极争取,用足用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资源,加强与中直帮扶单位、省州帮扶单位和万达集团等帮扶力量沟通对接;办好全国社会扶贫“丹寨论坛”,推动脱贫攻坚帮扶机制转化为乡村振兴帮扶机制。深化与帮扶城市在产业发展、就业输出、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等方面的协作。
11.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继续实施“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推进一批产业发展型、乡村旅游型、康体养生型、生态保护型“四型”村寨建设。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市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三带”产业发展模式,坚持以茶叶、蓝莓、中药材、丹寨黑猪、生态蔬菜、生态家禽及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为主导,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营造适应现代乡村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全面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污水、垃圾、供水、绿化、厕所革命、农村停车场、快递物流、村级综合服务平台等建设,持续推进“百姓富、生态美”美丽乡村行动升级版。加大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强化农业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土壤面源污染等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积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经济价值,加大民族特色文化人才培养,加强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研发和文化交流,推进传统工艺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乡风文明宜居乡村。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加大村级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全面推进村级服务平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人民生活富裕。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让农民融入农业全产业链条,合理分享各个环节的增值收益,更多享受到产业兴旺的成果。
12.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推进高效示范特色产业发展。重点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守住耕地红线,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夯实农业基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围绕蓝莓、中药材、茶叶等主导产业大力推进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培育优势农产品品牌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充分利用地、气、水等山地资源,发挥无公害绿色有机的优势,创新农业领域的现代理念、现代技术和现代制度,努力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林药、林禽、林蜂三大林下主导产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坝区建设,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企业化、品牌化、组织化水平,着力打造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项目,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创造条件申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立足生态和环境气候优势,发展壮大蓝莓、中药材、茶叶等主导产业,重点在加工环节发力,补链强环,建成全产业链;围绕文体、旅游做文章,把农产品做成文化产品、旅游产品、特色礼品,延伸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围绕集约创新做文章,发展休闲农业、康养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定制农业等新型农业;围绕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做文章,大力开发生态保护、休闲体验、科普实训、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农业,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围绕生态有机精品农业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由育种育苗、种植加工、仓储物流、检验检测、质量安全溯源、电商销售服务和金融服务等组成的完整农业产业链。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大有机农产品认证力度,着力推动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创建一批“两品一标”农产品。
六、加快推进旅游业提质发展,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
依托丹寨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积极推广“云上丹寨·非遗之乡·康养福地”品牌,围绕“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全部门联动”思路,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加快构筑形成“一核、三廊、三环”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13.开创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突出县城在旅游等服务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整合龙泉山、蚩尤文化园和万达小镇等旅游资源,完善非遗文化街区、休闲娱乐街区、农特产品街区、民族手工艺品街区、美食夜市街区、电子竞技网络服务街区等功能分区,加快游、购、娱、吃、住、行一体化打造,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积极引导商贸物流、金融保险、餐饮、酒店、中介咨询、检验检测、旅游服务等产业向县城集聚。规划建设县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心,以县城作为服务全域旅游发展的中转站,打造全县旅游服务集散中心。依托现有交通廊道和河流廊道,精心打造一批区域文化旅游走廊,借助万达集团“万达丹寨2025计划”,加快培育和开发中部蚩尤文化与贾理文化旅游区、北部古纸文化旅游区、南部锦鸡文化旅游区以及体育赛事区、田园度假区、农旅观光区等一批旅游新增长点。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一批精品民族非遗文化旅游环线。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加快推进“一山一城两镇五园八寨”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化,推动全域旅游与第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把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4.大力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加快完善旅游公厕、停车场、旅游引导标识体系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加强对宾馆酒店、乡村客栈及民宿的标准化管理,举办旅游住宿业服务技能培训,推动旅游酒店完善设施设备,持续提升酒店客栈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规范旅行社经营活动,推动服务信息透明化,进一步提高旅行社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职业素养好、服务技能强的导游和讲解员,提高业务素质水平。引导旅游商品销售企业诚信经营,开展市场监督检查和联合执法,畅通旅游投诉渠道,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不断增强旅游市场秩序治理能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5.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借助全国社会扶贫“丹寨论坛”和“中国非遗周”永久落户丹寨契机,深度挖掘并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遗文创水平进一步提升,以非遗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非遗之乡。结合高原喀斯特地形地貌特点,加快发展马拉松、自行车、徒步、摄影、垂钓等健康运动业态,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锦鸡舞、芦笙舞、斗牛赛事等健康运动品牌,建设一批以体育健身为核心的山地户外运动基地。
充分发挥丹寨生态、气候、苗药产业、旅游等资源优势,构建“医、养、健、管、食、游”六位一体的大健康全产业链体系。以绿海蓝星和贵山灵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为核心,依托龙头企业和自然保护地、传统村落等优良资源,积极引进大型健康管理机构或企业,发展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全面实施温泉度假、避暑休闲、健康医药、森林康养、健康医疗、健康养老、传统村落养生和健康运动、健康管理、健康食品等专项领域产业行动计划,推动大健康产业大发展、大提升,提升“云上丹寨·非遗之乡·康养福地”品牌影响力,打造全省大健康产业集聚区。
16.创新开展旅游营销推介。坚持省内省外市场并重,紧紧抓住湖南、重庆、四川、广西、广东等周边省市场以及省内周边县市市场开展自驾游、高铁游营销。实施旅游业态相关优惠政策,以万达小镇每年常态化主题活动为契机,开展各类民族文化特色节会、旅游新产品推广活动,提高旅游宣传营销活跃度,提升我县文化旅游知名度。办好“中国非遗周”,借助万达集团影响力和平台坚持线上线下高度融合,深化与各大媒体合作,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方法,着力拓展线上空间,鼓励景区、旅行社、酒店等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动销售,增强旅游宣传营销实效。
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区
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发展与保护相统一,将生态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
17.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管控线,着力建设以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公益林区、石漠化敏感区等生态功能区为重点,重点流域和重要交通轴线生态廊道为骨架,城市公园、湿地小区等多点为支撑的生态安全体系,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和“两江”生态管护要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夯实“两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18.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推进工业废气治理工程,以加快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环保达标为手段,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强机动车尾气、工地扬尘及餐厨油烟治理,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8%以上。严格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全面推进河湖入河排污控制红线管理,落实排污许可制度,加大排污口的登记管理。以水源地保护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污水治理和南皋河、排调河、摆泥河、交圭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东湖水库综合治理工程,确保出境断面水质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推进农村沟渠治理,确保农村黑臭水沟基本消失。实施“清洁家园”工程,加快推进垃圾分类管理,加强餐厨等生活垃圾处理,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和生活垃圾中转站提级改造建设,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大幅提升。加快对养殖污染、重金属土壤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尾矿库等生态修复与治理。
19.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建筑,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污染治理、生态修复、节能和环境监测等第三方服务。大力发展矿泉水、纯净水等水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创新绿色信贷抵押担保,探索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完善林权不动产登记制度,为资源变现创造条件。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广和利用节能技术,推进节水、节能等设备使用。推进经济开发区绿色发展,着力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发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进生态旅游,推动旅游景区、酒店餐馆等新建的宾馆饭店使用新型节能材料,支持县内的民宿客栈等开展节水节电、绿色低碳升级改造。
20.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大力实施生态文化教育行动计划、生态文化基地工程行动计划、绿色消费宣传行动计划“三大”行动计划,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积极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强化源头防控,健全环境保护监测预警、责任追溯等制度。制定领导干部考评办法,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加强执法,健全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确保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环境污染事故、群访事件处理率达100%。
实现“十四五”时期奋斗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续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云上丹寨新未来努力奋斗!
本文为意之联药材种苗网(www.yl10018.com)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558-5119971。
2024-12-27 08:45:01 浏览次数:8704次 作者:赵玉
2024-12-08 21:39:13 浏览次数:9543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55:18 浏览次数:8670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26:06 浏览次数:9028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34:44 浏览次数:8938次 作者:赵玉
2024-12-08 21:43:30 浏览次数:8822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42:31 浏览次数:8880次 作者:赵玉
2024-12-08 21:36:45 浏览次数:8706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59:13 浏览次数:9292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57:09 浏览次数:8789次 作者: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