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资讯

资讯详情

中药材种植助农增收 药材精准扶贫前景可期

中药材种植助农增收 中医文化旅游见成效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中药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广植于我国贫困地区,建立以提高质量、促进增收脱贫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扶贫机制,无疑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据悉,近年来中药材种植成了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村民们的“致富链”,由外在输血变内在造血,带动贫困户自食其力、脱贫致富。与此同时,众多中医药企业也加大与贫困地区合作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有效助力贫困地区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 药材产业为贫困地区造血


中医特色游兴起 动中药材基地旅游热


1800亿元: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收入将达1000亿元。建成20个国内领先的中医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到2030年,四川中医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加,中药材种植、养殖高度集约化,中医药工业智能化高度发展,中医药产业产值保持全国领先,成为四川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


由于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很难走进市场,所以产业扶贫也离不开龙头企业支持和带动。目前,中药材产业扶贫已形成多种标准模式:比如天麻、茯苓、灵芝模式,即龙头企业建立菌种厂,生产待发菌棒,扶贫办统一补贴购买,交由农户在自己的屋内或大棚内、林间发菌,龙头企业收购成品,并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再如半夏模式,龙头企业提供或协助购买种苗,由扶贫办补贴购买,龙头企业指导农户种植,采收后,龙头企业按照市场价或合约价收购:此外还有金银花模式,龙头企业提供或协助购买种苗,扶贫办补贴购买,龙头企业指导种植,保价收购一次,以后每年按照市场价收购。据介绍,随着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贫困地区中药材种植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药材种植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的同时,近年来与文化旅游业融合也取得长足发展。在有条件的贫困村,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养生保健型乡村旅游业,开发多样化中医药文化及旅游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生态养生旅游、道地中药材科学考察旅游,受到游客的热烈欢迎,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据介绍,中药材种植近年来已在不少贫困地区大面积推开,成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来源之一。中药材产业扶贫,既增加了中药材总的供应量,推动了养生产业的发展,又为药材产区的区域化集约打下了基础。


中药材产业作为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绿色食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发展态势迅猛。据统计,去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47万亩,同比增12.3%,中药材农业产值达351.8亿元,同比增8.2%。其中,茯苓、石斛等17种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重楼、白及等中药材品种年均亩均产值分别达万元以上,三七、天麻、重楼等8个中药材品种农业产值分别达10亿元以上。中药材种植在去年对全省88个贫困县的覆盖面积突破600万亩,贫困地区群众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获得的收入逐年增长。


据介绍,到2020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预计稳定在80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100万吨左右,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国领先,将云南打造成为全国中药材产业强省、国内重要的中药材集散中心、世界一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力争实现中药材产业千亿元目标。


政策保障和国家支持为贵州结合本省独特资源环境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工程提供了强力支撑。借着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的契机,贵州省将针对本省中药材产业扶贫情况特点,对症下药,加快培育重点优势品种,不断完善中药材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根据2017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公报,在中药材种植业方面,2016年贵州省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达到599.45万亩,增长9.6%。贵州省印发的《发展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也明确,布局黔北、黔东北生产区等五大重点种植区,主要在51个县开展中药材种植,重点培育18个生产周期短、见效快、市场竞争力强、生态效益好的优势品种。到2019年,贵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720万亩,带动30万人脱贫。


四川作为中医药大省,近年来抢抓中医药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确立了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的战略目标。在中药材种植业方面,四川将打造可持续、多元化、特色化的五大中药材经济产区,即成德绵、川南、川东北、川西北、攀西经济区。据介绍,到2020年,四川中医药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将不断提高,中医药产业、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国际合作等全面协调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业产值将达200亿元,中药工业及健康衍生品生产制造业主营业务将达


根据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项24个省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情况调查显示,共有450多个景区点、度假村、宾馆等机构,90多个中医药机构从事、开展或参与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服务产品主要有:体验中药传统膏方、药膳、药酒、养生茶制作,品药膳、中药保健茶,传授中医康体养生方法、健身操训练,辨识真伪劣珍稀中药材等。服务商品主要有中药材、中草药配方、中医保健食品、中医药保健用品等。


资料显示,越来越多的省份着手以养生和旅游相结合,打造中医药养生旅游项目和产品,体现不同的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养生旅游正形成一定的规模,受到广大游客的肯定。相关人士表示,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极大地推动中医药知识在大众中的普及:有利于发挥我国中医药资源和旅游市场优势,让旅游更加健康,引导人们培养乐观平和的心态:促进我国旅游业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助力中国优秀的传统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为人类的健康谋福祉。除此之外,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还能增加旅游基地的居民收入,尤其对贫困地区中药材种植基地经济拉动作用很大,中医旅游扶贫效果明显。


政策扶持 药材精准扶贫前景可期


中药材种植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的同时,近年来与文化旅游业融合也取得长足发展。在有条件的贫困村,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养生保健型乡村旅游业,开发多样化中医药文化及旅游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生态养生旅游、道地中药材科学考察旅游,受到游客的热烈欢迎,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去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更是提出在贫困地区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以建立切实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为重点,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衔接起来,基本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助力中药材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减贫摘帽”。


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包括:


一是打造一批药材基地,形成产业精准扶贫新格局。建设示范基地,支持中药企业建设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打造50个跨省(区、市)的中药材规模化共建共享基地。建立“定制药园”,开展“百企帮百县”活动,推动百家以上医药企业到贫困县设立“定制药园”作为原料药材供应基地。


二是培育一批经营主体,提升产业精准扶贫成效。培育经营主体,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中药材种养大户。推动农企联结,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发展一批健康产业,推动扶贫成果有效增值。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中药材企业加强道地药材品牌建设。推动业态融合,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


四是搭建一批服务平台,支撑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提供服务。发展信息服务平台,鼓励贫困地区建立中药材产地电子交易中心,拓展中药材电商营销渠道。构建技术培训平台,对各级技术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


计划明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完善配套措施和办法,加强组织领导和督导检查,共同推进行动计划落实。到2020年,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造血功能持续增强,实现百万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江西宜春计划三年种植百万亩中药材


近日,宜春市农业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宜春市实施百万亩中药材种植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相关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医药产业是宜春市优势传统产业,也是最具基础、最有希望实现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之一。宜春市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三子一壳等药材,由于品质较好,市场价格比其它产地相同品种高出20%以上。


2018年,宜春市政府出台《行动计划》具备坚实的基础条件和良好的市场前景,是推进建设“中国药谷”、捍卫“中国药都”正统地位的必然选择,也是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


《行动计划》实施分为三步:一是在2018年,确保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实现中药材种植产值20亿元。力争全市中药材面积达到48万亩,实现中药材种植产值24亿元;二是在2019年,确保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实现中药材种植产值35亿元。力争全市中药材面积达到76万亩,实现中药材种植产值38亿元;三是在2020年,确保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实现中药材种植产值50亿元。力争全市中药材面积达到120万亩,实现中药材种植产值60亿元。


据了解,在中药材种植的具体地域方面,《行动计划》中指出,“要突出基地建设,扩大种植规模,打造三大基地”:


一是在丰城、樟树两市的105国道沿线,以种植“三子一壳”品种为主,辅之以天花粉、芡实种植,建成56万亩左右优质“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


二是在高安、上高、万载、袁州等四个县的320国道沿线,以种植粉防已、太子参、白芍、金银花、菊花等品种为主,建成“规范化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30万亩;


三是在昌铜高速沿线,铜鼓以种植黄精、罗汉果等为主,靖安、奉新、宜丰等县以种植黄柏、杜仲、厚朴等木本中药材为主,辅之以黄精、白术、玉竹等,采取造林式规范化种植、林药间作和补植修复三大生态种植模式,建成“生态木本中药材种植基地”14万亩。





标签:中药材种植 中医药文化 中药材 产业

本文为意之联药材种苗网(www.yl10018.com)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558-51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