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薄荷学名 Mentha arvensis I.。又称苏薄荷、南薄荷,为唇形科植物,以全草入药。 味辛,性凉,有芳香味。 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透疹,利喉,止痒的功能。常见病害有:
1.锈病
锈病学名 Puccinia menthae
[症状] 危害部位为叶片和茎。 开始在叶背上出现橙黄色、微隆起的近圆形孢斑,内充满粉末状的夏孢子。 后期发生黑褐色 裸露的粉状冬孢子堆,发病严重时叶片枯萎脱落,以致全株枯死。 早春有时叶的两面和茎上生黄褐色性孢子器,杯形。病部肥厚呈畸形,埋生,不规则开裂,边缘撕裂。
[发病环境及条件] 以冬孢子在土壤的病残体上越冬,温暖地区夏孢子也可越冬。 翌年萌发担子孢子引起初侵染。靠气流传播。当气温在18~22C,有较多的雨水,相对湿度达80%以上,昼夜温差大,易结露重雾,多东南风有利于发病,以5~6月最重。
[简明防治方法] (1)收割后及时清除残桩落叶,地面喷洒1次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2)种用根茎栽时,用75%十三吗啉乳油1000~1500倍液浸渍5~10分钟消毒。
(3)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
(4)发病初期用97%敌锈钠可湿性粉剂和3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1:100波尔多液,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2.5%粉唑醇乳油1000~1200倍液喷洒,7天喷1次,连喷2次。
2.斑枯病
斑枯病又称白星病,学名 Septoria menthicola。
[症状] 危害部位为叶片。 发病初期叶面病斑散生,圆形,直径2~4mm,暗绿色,后逐渐扩大变为暗褐色,中心灰白色,呈白星状,边缘黑褐色,上生黑色小点,渐枯萎脱落。
[发病环境及条件] 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5~10月间发病,在雨水多,缺肥,植株生长弱,偏施氮肥,植株幼嫩茂密,土壤湿度大时,日照少有利于发病。
[简明防治方法](1)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收获后及时清除田内病残体并烧毁。
(3)发现病叶及时摘除,用1:1:2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康克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10天喷1次,连喷2~3次。
(4)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黑胫病
黑胫病学名 Phoma lingam.
[症状] 发病部位为近地面茎基部。 发病初期茎基及茎中部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变黑褐霉烂,受害部位皮层和髓部组织被破坏,叶片紫红色,植株失水引起枯死或倒伏。
[发病环境及条件] 以菌丝体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带病的种株上及其他寄主上越冬。 田间主要靠种栽、雨水、昆虫传播。 高温,高湿,尤以雨后连续高温闷热有利于发病及流行。
[简明防治方法](1)播前种子用50C温水浸5分钟后捞出再放人冷水中浸10分钟捞出晾干,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种栽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渍5分钟消毒。
(2)始发病用70%敌克松可溶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天喷1次,连喷2~3次。喷时注意与地面植株相结合,灵活掌握药液喷洒量。
4.灰斑病
灰斑病学名 Cercospora menthicola。
[症状] 危害部位为叶片。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形,直径1~4mm,灰色或淡灰色,周围有狭窄的暗褐色边缘,病斑与健全组织分界明显,叶背中央病斑上生灰色霉状物;重时病斑可布满全叶,相互汇合,使叶片枯死,早期落叶。茎上病斑椭圆形,灰色,有不太明显的霉状物。
[发病环境及条件] 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春李雨水多,土壤潮湿,地温低,连作,相对湿度大有利于发病。
[简明防治方法](1)秋后清除病残体深埋或烧毁。
(2)雨后及时中耕放墒,排除积水,消灭杂草。
(3)播前种子采用丸衣化处理或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2%拌种。
(4)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叶斑净乳油500倍液喷洒,7天喷1次,共喷2次。也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喷洒亦有效。
5.白粉病
白粉病学名 Erysiphe cichoracearum,E.biocellata.
[症状] 危害部位为叶片及茎秆。 首先在下部老叶上感病,再自下而上逐步蔓延,很快遍及全株。发病初期叶表出现近圆形的白粉斑,叶面出现一层白粉层,后期叶片正反两面都有白色粉状物,并可见到褪绿和表面皱缩现象,最后叶片变黄变褐枯死。有黑色子囊壳出现。
[发病环境及条件] 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产生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 当温度在20~23C,相对湿度60%~70%,高山 丘陵温暖潮湿,日照少,施氮过多,植株生长茂密,缺钾田块有利于发病。
[简明防治方法](1)秋后清除病残体 烧毁或深埋。
(2)合理密植,保持植株间通风透光。
(3)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
(4)发病初期用50%退菌灵可湿性粉剂或80%代森锌、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协粉剂1000倍液,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0%双紫三唑醇乳油15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6.茎枯病
茎枯病学名 Hymenoscyphus repanduso
[症状] 发病部位为茎及茎基部。发病初期见茎秆或茎基上出现失绿小斑块,后扩大绕茎,形成褐色大斑,病斑中间稍凹陷,重时病斑深入维管束,植株失水,引起茎枯。5~10月薄荷田很容易查到。
[发病环境及条件] 待研究。经验表明:田间通风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土壤黏重、田间积水、高温天气易发病。
[简明防治方法] 对此病的防治没有太多的研究,也没见到有关报道。经验表明在秋后收割完,清除病残枯枝败叶,地表应普喷1次3波美度石硫合剂。 春季发芽前半月地表普喷1:1:100波尔多液进行防治。4~5月田间发现病株出现时,可用1:l:200波尔多液喷淋,也可用3%络铵铜与黄腐酸1:1混配,加水400倍喷淋。 田间生长势弱时,可叶面用农人液肥300倍液加人适量高锰酸钾喷淋。
7.白绢病
白绢病学名 Sclerotium rolfsii.
[症状] 发病部位为茎基。 发病初期茎基近地表处出现暗青色湿斑,后扩散,土层干湿交叉处,病斑扩大绕茎湿腐腐烂,病部生出大量白色菌丝,后出现乳白继而棕色油菜籽状1~2mm大小颗粒。地上部生长势减弱,叶片褪色,全株萎凋或枯死。
[发病环境及条件] 以菌核或菌索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公o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或菌索均可产生菌丝进行初侵染。病株川产生的绢丝状菌丝可通过地表或土壤裂缝侵染周围株。 条件不迎时所产生菌核避过不良环境,适宜时菌核借水流传播。连作、团间积水、土壤黏重、高温高湿的年份或季节发病重,蔓延快。
[简明防治方法](1)提倡小墩种植,重病田避免连作。
(2)施用用日本酵索菌沤制的有机肥。 并注意增磷补钾。
(3)清洁田园,收获后地表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高锰酸钾2000倍液及田园清除剂消毒,杀死病原菌。
(4)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焚,并清除病土,病穴用消石灰填满上盖潮土压实消毒。也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处理病穴及喷淋周围植株茎基。 亦可选用50%田安水剂500倍液,20%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9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穴灌及喷洒病株。
(5)用生物技术防治,可用事先培养的哈茨木霉0.4~0.5kg,加细土50kg,混匀撒施地表。采收前5~7天停药。
8.病毒病
病毒病学名 Zus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症状] 发病部位为叶片。 常见叶片畸形,皱缩不平,并呈黄绿相间的斑驳或条纹,整个植株矮缩。
[发病环境及条件] 该病毒由桃蚜、棉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种子一般不带菌。植株长势弱、田间杂草多,邻近桃园、棉田及菜田易发病。
[简明防治方法](1)田间有蚜虫出现,可见5%有翅蚜时,连续喷洒10%吡虫啉乳油1500倍液,25%吡·辛乳油2000倍液进行防治。
(2)有病株出现及时清除深埋。
(3)薄荷生长期生长势减弱时,叶面立即用农人液肥300倍微,TA增产粉1500倍液,壮多多500倍液,多多收5000倍微,10天喷1次,连喷多次, 促使作物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4)田间病株一显症,可全株喷淋2.5%抗毒丰水剂加高锰政甲3:1比例混配,稀释400倍液大豆浓缩汁加硫酸锋等比200倍液,磷酸二氢钾加黄皂等比300倍液,0.5%抗毒剂1号水剂200~3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7天喷1次,连喷3次以上,采收前5~7天停药。
本文为意之联药材种苗网(www.yl10018.com)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4-12-19 22:13:09 浏览次数:9330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30:33 浏览次数:9355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57:09 浏览次数:8787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26:06 浏览次数:9027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34:44 浏览次数:8936次 作者:赵玉
2024-12-27 08:42:31 浏览次数:8878次 作者:赵玉
2024-12-08 21:41:44 浏览次数:9598次 作者:赵玉
2024-12-08 21:44:50 浏览次数:8944次 作者:赵玉
2024-12-31 21:41:49 浏览次数:8742次 作者:赵玉
2024-12-08 21:36:45 浏览次数:8705次 作者: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