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资讯

资讯详情

中药材基地的选址与评价

本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基地的选址原则、环境检测与评估的标准与要求,希望对中药材基地的选址有帮助。


一、基地选址的基本原则

1、区域性原则(产区适宜原则)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息息相关。自古以来,道地药材都是衡量药材质量优劣的金标准。目前,栽培药材已经占了市场销售量的70-80%,怎样选择合适的产地建设中药材基地呢?

主要是从大的生态类型和中药材生产区划(我国共有九大中药材产区)考虑,同时适当重视小区域小环境的具体分析。当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某一生物的生态习性相匹配时,这一生物就能生存,其分布的区域就是生态适宜区。部分药材的有效成分为次生代谢产物,也就是非正常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因此,生物种的生存适宜性要和药材质量与产量的具体要求相适应。


2、安全策略(无害化原则)

中药材应不遭受污染,无安全隐患。产地应无工、矿及化学污染源,应无垃圾填埋场。空气、土壤、水源应无污染并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保证生产的中药材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指标。


3、可操作性原则(经济型原则)

中药材生产基地既要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也要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包括当地人文状况、经济状况、技术支持、投资环境和政府支持力度以及交通、供水、动力、通讯、治安等。为了保证药材供应,避免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减产或失收,避免无序或投机生产而造成的大起大落,供应商应按计划设置若干基地,采用多点供应的方式,规避风险。


4、道地性原则(优质化原则)

道地药材是人们传统公认且来源于特定产区的优质正品药材。道地药材是该药材原物种在原产地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特定产物,其成因分为遗传主导型、生态主导型、技术主导型、传媒主导型,以及多因子关联主导型。除了遗传基因的主导作用之外,生态环境和生产加工技术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必须重视发展道地药材,以保证药材的优良品质。


二、基地选址的方法

1.中药材适宜产区分析

选择产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应与栽培药用植物种类的生产习性相吻合,即该品种不仅能在该产区生长,而且适宜于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表现为中药材产量高,有效成分含量高,疗效确切,质量安全优越。中药材适宜产区分析方法如下:


1.1 传统适宜产区(即道地药材产区)

以道地药材产区的自然环境指标为依据,总结出最适宜产区的具体指标参数,主要从海拔、纬度、降水、气温、光照强度、土壤类型等方面设立具体指标范围。

1.2 新发展的产区

按照传统道地药材产区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完全相同,即为最适宜产区;80%以上满足,即为适宜产区;如果有限制性因子存在,即为不适宜产区。适宜产区的评价除了自然环境因素以外,还包括中药材质量评价,通过内在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和药效学等一系列科学评价,以及生产基地的调研与评价。


2.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指在什么样的土地上栽培适宜生长的药用植物。不同药用植物其生长习性各异,在生长期对光照、水分、营养、特别对土壤有着特定的要求;而且由于长期耕作,土壤会出现肥力下降及病虫害富集等现象(即连作障碍),导致某些药用植物在栽培制度上有忌连作宜轮作的特点。因此,应根据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统筹规划及布局,在满足正常生长前提下,考虑产量及质量的合理配比。


3.产地调研

对拟建生产基地的产区进行中药材资源、生态和社会环境、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产业情况等调研,并按照该品种传统道地产区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产区的适宜性,再进行基地选址的考察与评估。

3.1 栽培品种资源的调查、样品收集

3.2 栽培品种物种鉴定,道地性、质量、安全和药效等研究

对收集的植物样品(含生殖器官)进行物种鉴定(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及专家对采集的样品,最好是植物花、果、枝叶,食用菌最好是子实体和菌核等蜡叶标本,进行物种鉴定,准确到亚种、变种或品种,并出具物种鉴定报告)。

开展道地性及药材的质量、安全和药效等研究,分析该产区适宜种植的程度。

3.3 栽培品种的生物学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和产区实地调查,了解栽培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和资源分布的特点。

3.4 种植基地考察

①种植地自然环境特征

主要考察种植地的经纬度、海拔、地貌、气候、水土、土壤肥力、植被生态等是否符合栽培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当地综合资源

主要包括当地政府支持基地建设、支持土地流转、鼓励经营合作社、有扶持政策(包括资金、项目、农业政策等)、土地面积大、农田基础设施良好、有充足的水资源和便利的水利设施、有充足的劳动力等。资源依赖型品种,当地应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资源可持续。

当地种植历史与规模

调查该品种在当地有无种植历史及种植习惯以及目前的种植现状(分散种植/集中连片);规范化种植与农业政策有无冲突;有无滥施农药、化肥等现象,耕作制度及技术与品种是否相匹配,药农种植积极性等。

④种植地及其周围污染源调查

种植基地现状和未来几年应无矿山开采、污染工业企业;基地应远离主干道、城镇、医院、主要污染河流、生活垃圾区等污染源。收集分析产区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有关原始监测资料。

⑤环境监测与评价

药用植物产区的环境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

空气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土壤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二级标准;

灌溉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2005);

食用菌产地的环境应符合相应标准:

空气应符合NY5010-20023.2的要求;

生产和加工用水应符合GB5749饮用水标准;

覆土、栽培基质的质量应不影响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并应符合NY/T2375-2013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中的要求。

⑥产地加工情况

当地有产地加工习惯,应有传统的加工企业和种植户等。供应商应有晾晒、加工场所,有与生产规模可匹配的生产与检验的设施设备及贮藏条件。

 

三、产地的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

参照国家农业部颁布的《农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和评价。

1.中药材产地环境监测

1.1 监测方法

应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部门或机构进行监测。监测方法主要参照国家环保局《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来进行布点取样监测。具体步骤如下:

1.2 监测频数和时间

大气和土壤每4年监测一次,灌溉水和饮用水每年监测一次。对于无土栽培的植物和食用菌,需对培养基进行监测。监测时间应在培养基或地块首次使用之前以及多年生作物同一栽培地块每隔4年之后,灌溉水取样应在用水量最多最频阶段之前,如药用植物一般在45月,药食用菌在培养基准备之前为宜。

1.3 监测标准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依据。药用植物产地的环境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

空气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土壤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二级标准;

灌溉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2005)。

食用菌产地的环境应符合相应标准:

空气应符合NY5010-20023.2的要求;

生产和加工用水应符合GB5749饮用水标准;

覆土、栽培基质的质量应不影响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安全,并应符合NY/T2375-2013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中的要求。


2.基地环境质量评价报告

2.1 评价内容

2.1.1 基地及企业基本情况

    包括产品的特点(道地性、质量安全与功效),产品的生产规模及发展规划,企业基本情况的简介、当地综合资源(政府、科研、土地与林草、水利与农田设施、人力资源与技术服务体系等)。

2.1.2 产地自然环境状况

    基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系分布、主要污染源等内容。

2.1.3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主要包括农药、肥料、除草剂的使用,品种选择、良种生产、田间管理措施、采收加工技术与方法、储存保养条件与技术等。

2.2 产地环境质量监测

应委托具有资质的部门或机构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分别出具空气、土壤和水的检测与评价报告。

2.3 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3.1分别对灌溉水水质、土壤和大气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包括评价的模式、标准及结果分析。

2.3.2 产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2.4 结论

由质量部牵头组织到拟定的基地或加工厂进行选址调研,出具选址评估报告。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综合资源与条件良好的符合条件的区域作为基地或加工厂。

作出能否建立基地的结论。并根据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确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防治的对象及建议。

 

本文为意联药材种苗网(www.yl10018.com)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558-51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