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资讯

资讯详情

甘肃:酒泉市加强民族工作 加快少数民族聚居乡村发展


来源:甘肃日报


  酒泉市是全省贫困移民集中安置的重点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接收来自我省甘南、临夏、定西等市州移民15.75万人,建立移民乡镇11个。其中民族乡镇6个。酒泉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理念,牢牢抓住移民群众脱贫致富这条主线,采取“五强化”“五狠抓”,解决“五问题”,确保少数民族聚居的移民乡村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决策谋划,着力解决“怎么立”的问题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县建立了市委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县、乡镇、村(社区网格)四级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网络。建立健全了民宗委委员单位工作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机制。实行了“1+X”包挂制度,即每个民族乡由1名市委常委带领若干市直部门和单位进行包挂,每个民族乡领导班子中至少配备1名少数民族领导干部。


  二是明确发展思路。针对民族乡实际,提出了强化“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资金扶持”三大支撑,实施“特色种植、设施养殖、劳务输出”三大战略,破解“土地改良、风沙治理、技能培训”三大难题,实现“稳步扎根、整体脱贫、全面小康”三大目标,为民族乡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是坚持定期研究。市委、市政府每5年召开一次民族工作会议,集中分析研究民族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移民乡摆脱贫困的问题。先后24次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统战民族宗教领域工作情况,市委书记先后4次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


  二、强化政策引领,狠抓措施配套,着力解决“怎么扶”问题


  一是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省《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精神上来,形成助推民族乡发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是立足实际制定配套措施。针对民族乡发展起点低、基础差、任务重的问题,先后召开3次全市民族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深入贯彻“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酒泉市助推民族乡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民族乡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了全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等五年规划,在项目资金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民族团结创建、民族干部培养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措施,有效推进民族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围绕助推民族乡帮扶、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建设、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在民族乡实施了一批有全局性、战略性、带动性强的项目,以项目落实政策,以政策推动项目。民宗委、发改、财政、扶贫等21个部门分别研究制定促进民族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保障、投入保障等精准扶贫的配套政策措施,为民族乡注入发展活力。


  三、强化资金帮扶,狠抓项目落实,着力解决“怎么帮”问题


  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帮扶。2015年以来,争取中央及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772万元,省级民族乡发展资金2800万元,省级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资金423万元,省级民族团结创建经费851万元,市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55万元,市级民族团结创建经费100万元。每个民族乡每年仅来自统战、民委系统的资金就达到200万元左右。2018年,落实中央、省市三级专项扶贫资金3100万元支持民族乡镇发展。凡涉及移民民族乡发展的项目,都做到规划编制优先、项目安排优先、资金投入优先。市县财政加大对民族乡财政转移支付等各类资金的支持力度,市级财政安排的1000万元移民扶贫专项补助资金重点向民族乡倾斜。协调扶贫、能源、风光电企业在瓜州县广至、沙河等2个移民民族乡建成小型光伏地面电站2个,先后投资2.61亿元实施了渠道衬砌、油路铺筑、安全饮水等各类建设项目128项;玉门市小金湾乡建成20个整组推进百户以上的新农村示范点,村组油路铺筑率达到90%以上,独山子乡的群众全部住上了安居房。通过通水、通电、通信等项目的实施,移民民族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行政村目前都实现通公路、通自来水、通电、通信、通邮、通快递、通网络。


  二是坚持实施项目帮扶。自2003年起,全市连续15年轮流以6个移民民族乡为重点,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项目帮扶活动,累计落实帮扶项目物资2.9亿元。2017年,全市创新开展助推民族乡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行动,由市委常委带领若干部门分头包抓7个民族乡,两年来,累计落实帮扶项目物资1.6亿元。


  四、强化产业培育,狠抓“造血”增收,着力解决“怎么富”问题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在移民民族乡大力扶持发展枸杞、中药材、设施蔬菜、特色林果、草食畜牧业等优势产业。6个民族乡发展高效特色作物种植面积25.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1%。


  二是壮大养殖规模促增收。探索“中心+农户+合作社”的养殖模式,全面推进设施畜牧业发展。全市6个民族乡羊只饲养量达23万只,养殖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0%以上。


  三是依托劳务输转促增收。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为抓手,多渠道开展劳务技能培训,民族乡初步形成了各自的支柱产业。如瓜州县沙河乡精心发展枸杞产业,枸杞已经成为全乡农民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由单一的烘干延伸到“贮藏加工+冷链物流”营销模式,并建立了电商网销平台,全力打造真正的“枸杞专业乡”。瓜州县广至乡重点发展日光温室、枸杞种植,日光温室已累计达到500座,种植品种也已经从单一的蔬菜扩展到草莓、人参果、沙葱、火龙果等高档果蔬,特色种植面积已占全乡耕地面积的45%以上,绿色蔬菜走出了国门,被誉为“洮砚名乡、果蔬大乡、光伏电乡、美丽藏乡、小康之乡”。


  五、强化社会建设,狠抓民生改善,着力解决“怎么稳”问题


  一是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民族乡高中、初中学生全部集中到城区,各族学生混合编班就读,小学按“一乡一校”模式实行寄宿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均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教学装备全部达到标准化学校水平。酒泉中学每年从6个民族乡定向招生18名。实现了民族乡幼儿教育全覆盖,民族乡村小学入学率达到100%;每年从市县教研部门、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前往民族乡进行教学示范活动,提升能力建设。


  二是注重提升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卫生医疗器械和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贫困家庭全部享受低保、五保兜底保障政策。


  三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加强村组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民族特色文化体育活动。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村舞台”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覆盖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四是民族团结基础更加牢固。将民族团结理念纳入乡规民约,将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相结合,坚持以示范创建统领经济社会各项工作,民族关系更加和谐紧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更加融洽。


标签:中药材发展 中药材产业 甘肃

本文为意之联药材种苗网(www.yl10018.com)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558-51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