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5551539393
来源:中国绵阳新闻网
三台麦冬产量占全国70%,是全国最大的麦冬生产基地(视角绵阳·资料图片)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当前,我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的阶段。国家明确提出,未来要大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恰逢这样难得的一个发展机遇期。
我市基础优势独具,如何将政策红利转化成产业红利,怎样把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目前,我市已有涪城麦冬、江油附子、平武天麻等多个著名道地川产药材品牌,其药用成分含量高,品质优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名角”,成为我市中药材产业寻求突破之路的重要基础。
看现场
未来5年,麦冬大健康产业产值将达100亿元
走进三台县花园镇麦冬产业基地,白色水泥桩隔成的方块地里,麦冬长势喜人。花园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镇有1.5万亩麦冬。以往,每亩10-12万株苗,栽得过密。从3年前开始,我们就调减到每亩8-10万株苗,这样一来,麦冬田透光透气,提高了品质。”
今年的麦冬市场依然特别火爆。“以前我们是用煤炭作为燃料烘烤麦冬,给麦冬造成了二次污染和不环保的影响;另外,煤炭是人为操作,温度时高时低。现在不仅没有污染,而且温度可控,麦冬的品质得到了更好的保证。”当地本源麦冬专合社老马分社理事长陈千双介绍。
从自产自销、提篮小卖,到精深开发形成麦冬饮品、洗护套装等系列产品,再到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麦冬文化旅游胜地……麦冬产生的“72变”,是我市着力打造特色中药材产业的生动写照。
三台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麦冬之乡”,种植中草药麦冬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目前,产量占到了全国的70%,是全国最大的麦冬生产基地。目前,该县将麦冬产业列为全县“3+2”主导产业之首,常年种植麦冬面积达5万亩,年均产量1.2万吨,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预计通过3-5年的努力,该县麦冬大健康产业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谈现状
提档升级,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
尽管中药材产业化正在快速推进,但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市主要中药材种植区规划布局在三台、平武、江油、安州、北川、梓潼的102个重点乡镇。但是普遍存在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中药材企业中小居多、龙头带动力不强、投入薄弱、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何破题,迎来发展升级的“黄金期”?寻求突破,找准问题是关键。我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支撑为核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按照“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的发展主线,出台《绵阳市现代农业重点产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政府推动、政策促动、部门联动、龙头带动的新机制,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一批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强大、稳定、特色、生态的中药材发展新格局。
另外,我市还特别突出龙头带动效应,借力科技聚合产业发展新动能。我市相继引进太极绵阳制药、四川恒源药业、四川天雄中药等28家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农户方式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并通过建成生物医药孵化器,与北京中医大、省中医药科学院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制定天麻、厚朴等药材种植技术操作规程和生产质量标准。
谋发展转型升级,做强中医药全产业链
到2020年,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计划达到58万亩,产量突破20万吨,综合产值力争达到200亿元,这条路怎么走?
“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不断延伸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链,探索发展‘健康+旅游’‘基地+文化’等中药材新业态、新综合体。”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聚力将绵阳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生产加工基地、区域中药流通集散中心和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使中药材产业成为绵阳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从产地“出发”向市场大门迈进,如何让产业做“加法”,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强中医药全产业链?要寻求突破,须补足创新短板,做强中医药全产业链。我市聚焦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发挥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生产企业等优势,培育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和旅游综合体。同时,鼓励中药材加工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不仅规范化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传统产品,而且还要以麦冬、金银花、丹参、桔梗等药材为重点,积极开展功能性饮料、茶叶、食品等延伸性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
我市还将建立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基金,通过政府引导、担保贴息、奖补支持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民间资本,为我市中药材基地、精深加工、康养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若雪)
本文为意联药材种苗网(www.yl10018.com)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558-51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