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5551539393
咸阳历史地理环境独特,蕴藏着1000余种生物资源,素有“秦地无闲草,见草都是宝”之美誉。近年来,咸阳市依托旬邑、淳化、永寿等北部县域环境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运营模式,与国药集团、天士力集团、海天制药、陕药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聚力开展订单式中药材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为进一步推动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做大做强,市委政研室调研组先后深入旬邑、淳化、永寿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及中医药园区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制约咸阳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与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等职能部门开展研讨交流,并借鉴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甘肃定西等地区中医药的发展经验,形成推动咸阳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
发展现状: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咸阳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地貌以黄土高原、平原为主,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丰富选择。加之,当前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处于重要调整期和上升期,也使得咸阳中药材产业发展迎来同风而起的黄金期。
拓展种植品种。发展柴胡、丹参、黄芩、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等69种,人工种植(养殖)的中药材40余种,柴胡、丹参、黄芩等质量上乘。
稳定面积产量。2020—2023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及产量分别为7.4758万亩、1.3万吨,7.6781万亩、1.3万吨,7.6105万亩、1.3万吨,7.3834万亩、1.2万吨。预测2024年,基本稳定在7.6万亩/1.3万吨以上。
培育种植主体。获批全省定制药园5个,建成千亩以上种植基地15个、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示范基地1个、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9个、中药材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基地1个、农光互补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1个,中药材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发展制约:持续发展,短板犹存
目前,咸阳中药材种植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加之,受更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限制,主要存在“五个不够”问题。
规模种植还不够高。2023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为7.38万亩,相比汉中、商洛两市的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规模明显偏小,仅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71.89万亩)的1.56%。目前,旬邑中药材种植面积大约在4万亩,除一些可采取沟坡地、林下种植或套种提升种植承载力外,可开发利用的土地不太多。同时,人工种植中药材还存在土地“倒茬”问题,土壤质量改善周期大约在3年以上,受政策红线、空间资源等制约,扩大种植面积相对比较难。
市场收益还不够稳。在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下,种植面积千亩以上的基地已达到15家。但种植主体和种植品种比较分散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市各类中药材种植主体有200多家,人工种植品种30余种,还有不少的中药材种植仍是一家一户模式,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以种植企业、种植基地等主体带动农民个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在北部县区实地调研时了解到,中药材种植投入大、周期长、技术要求较高,亩均效益大概在2000~7000元不等,与水果、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相比优势不明显,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经营主体积极性不是很高,产业整体效益不够稳定。
技术推广还不够深。中药材种植领域的高科技研究和技术人才相应较少,生产和利用环节并没有形成良性的对接,种植技术研究和标准模式推广不足。目前,全市道地中药材、大宗中药材培育开发还相对滞后,地理标志产品论证还需进一步加强。从中药材精深加工看,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仅有5家,且规模较小、产销量低,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尚无品种入选“秦药·大宗道地中药材”。
物流信息还不够优。全市至今尚无一处大的、良好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中药材电子商务还没有系统化建立,获取信息滞后,物流效率低下,无法与终端市场实现有效对接,中药材流通贸易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旬邑艾草洼千亩连翘生态种植基地等多个主体调研时,相关带头人也反映这一问题,期盼能构建一个精准研判市场、有效获取信息、促进贸易流通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交易地。
基础建设还不够好。中药材大多利用沟坡地、林地等区域进行种植,往往都是“翻山越岭”开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有一些种植区还没有通电、通水,种植区域内基本“无路可循”。旬邑神农本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在交流时谈到,药材采摘季通常都雇用推土机、挖掘机等设备开路,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来年采摘时需要重新整修,不同程度增加了企业种植成本。
对策建议:强化举措,固本强基
中医药产业作为咸阳市重点发展产业链之一,要抓住全国中药材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机遇、聚焦难点,补短板、强弱项,以点串链、以链聚力,奋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着眼“三化”,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立足规模化扩面增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挖掘旬邑、淳化、永寿等北部县(市)沟坡地、林地中药材种植承载力,多措并举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种植主体,科学选用药材密植、品种套种、林下种植等方式,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区集中、规模适度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动中药材总量的合理增长。二是突出规范化强服提质。以咸阳高新区医药产业园、旬邑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等园区为发展载体,加强与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一批中药材种植能手和产品初加工技术骨干,积极推行“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等规范化服务,通过生态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机械化作业,提高种植的组织化、促进生产的标准化,实现中药材品质的有效提升。三是形成产业化强基扬优。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合作方式,多渠道聚力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创造更好发展环境,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以产业为纽带建立发展联合体,用好有效资源要素,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共同发展中药材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
提升品质,增强产品竞争能力。一是选培优质品种。围绕柴胡、丹参、黄芩等优质中药材品种,建立专门的药材良种生产及种苗繁育机构,进行品系选择、提纯复壮,确保优质品种的优势地位。二是创建品牌药材。作响连翘、荆芥、柴胡、丹参、黄芪、半夏等6~10个有影响力的“秦药”大宗药材,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市场声誉度高的中药材品牌。三是加大深度开发。积极扩展中药材加工思路,聚焦柴胡、丹参、黄芩、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药材品种进行深度系列开发,推动中药材加工逐步向高品质饮片、浸提、纯化、超微粉剂、挥发油开发等高层次方向发展,提高中药材深加工能力。四是拓宽应用领域。借鉴同仁堂、张仲景等中医健康餐饮业务经验,积极拓宽中药材应用领域,推动药品研发与保健食品、药食两用添加剂开发相结合,不断促进研、产、用贯通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
发挥优势,构建现代交易体系。一是加强主体资质对接。落实《咸阳市2024年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借助西安万寿路中药材专业市场资质,在咸阳经开区建设西部中药材交易市场。二是综合谋划市场架构。研析咸阳作为西安都市圈核心板块区、能级提升重要支撑区等优越区位,以及毗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1小时内可达全国40多个重要城市等交通优势,借鉴武功电商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构建集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中药材交易市场体系。三是全面分析建设要素。充分考虑流通、仓储两方面因素,建设区域中药材交易市场。从流通上看,可利用咸阳经开区优越的区域交通条件,也可借助三原丝路农贸港人流、物流及资金流等要素,融合建设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从仓储来看,北部县区的气候条件更满足中药材干燥、通风的储藏要求,可利用永寿渡马高速口附近60余亩场地及其基础设施进行改扩建,既解决土地问题,也可降低建设的材料成本。
加强保护,深入开展调查普查。立足可持续,积极开展咸阳濒危中药资源调查,编制濒危中药保护名录,建立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和预警系统,市、县两级联合制定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科学、合理、有计划地采集,逐步实现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聚焦规范化,积极开展咸阳中药材种植品种普查工作,掌握中药材资源基本情况,为规范中药材种植、防止错种误种提供技术支撑。
来源:调研与决策
本文为意之联药材种苗网(www.yl10018.com)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558-51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