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5551539393
当前我国耕地的面积锐减,土壤和农产品质量退化,化肥、农药、重金属污染愈演愈烈,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比重分别为13.97%、2.50%和5.02%。农业上土壤和农产品遭受的污染和营养不均衡,食品安全和国土安全问题给人民生命健康重大隐患,导致癌症、三高等疾病高发,给人民群众带来经济和生命上的重大损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民生问题。
一、中医农业, 有组织,有规划,稳步推进
1.中医农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中医农业”,就是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是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研究中医农业集成技术及中药复方土壤改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是保障耕地质量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高安全性的食养产品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人民健康生活水平的重要抓手。
目前,“中医农业”技术有成熟的模式,并在全国多地推广,其技术体系也日臻成熟,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包括机理研究方面等)、实践经验和成果。各地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许多“中医农业”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其中,基于中草药配伍原理生产农药兽药饲料肥料以及天然土壤养生剂、基于中医健康循环理论集成生态循环种养技术模式、基于中医相生相克机理利用生物群落之间交互作用提升农业系统功能等三大技术也将是我们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2.中医农业产业组织合法化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中联”)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中国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总部设在北京的国际学术组织,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非政府组织成员,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A级联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咨询机构。目前,世界中联已有覆盖70个国家和地区的270个团体会员;登记注册了164个专业(工作)委员会、22个产业(合作)分会。
世界中联中医与农业产业分会分支机构是在已成立的国际中医农业联盟基础上创建的,服务于中医农业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领域及相关产业链的运营发展,致力于全球现代农业进步的公益性平台,服务大农业、大健康产业,是农业技术服务和产业链资源整合的平台 ,分会集合了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及农业部、科技部、中科院、生态环境部、 中国农业科学院等行业内顶尖的科学家和大量的科研技术成果及研发中医农业技术与产品的优秀企业;目前,分会在世界中联的领导下,已经形成了从研发、技术转化、到行业管理、到成果落地、品牌营销、推广示范一套完整的产业服务体系。世界中联中医与农业产业分会执行机构及秘书处为北京锄禾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3.中医与农业产业分会目标
中医农业产业分会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产业平台,将搭建分工协作“一盘棋”科技创新的新格局,使之成为科研联合攻关的核心平台,构建中医农业技术集成“一体化”科技综合解决方案,统筹谋划、全面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使分会平台成为支撑现代种植和养殖业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作为致力于中医农业技术与应用示范推广及产业发展的公益性平台,产业分会集合了行业内顶尖的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成果,立足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开创中医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探寻解决中医农业技术和产品以及行业发展问题的技术与方法,在行业内挖掘更多新技术、新项目和新模式,并给予中医农业企业技术、资本、品牌和营销等多方的支撑,促进中医农业更快更好发展,
4.各地政府高度关注并支持,中医农业技术应用软着陆。
中医农业目前在国内发展迅速,同时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包括机理研究方面等)、实践经验和成果。各地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许多“中医农业”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进中医农业示范城市与示范县建设。
山东省人民政府2020年连续召开了两次国家级的国际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并强化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技术赋能及用中医农业技术应用技术提升中药材品质提升和利用。
潍坊市中医农业产业发展得到了当地科研部门和政府的有力推动;已创建有关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各级落地机构,特别是中医农业产业研究院的创建,对当地的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四处孙建刚处长撰写的《发展中医农业 助力生态文明》的调研报告,刊发于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决策调研"第22期,湖北省人民政府万勇副省长对此报告批示指出"这是一个古老问题,又是一个崭新话题,可以深入研究,大胆试点,务实推进,系统谋划、整合抓手、重点突破…。湖北省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组成中医农业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推进中医农业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王海涛厅长前往世界中联中医与农业产业分会秘书处,交流调研中医农业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情况
2020年5月30至31日,咸安区人民政府在湖北省率先召开中医农业产业示范研讨会,围绕中医农业产业落地这一崭新课题,对咸安区资源环境、产业现状、环境表现、经济水平和涉农政策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
贵州省相关政府及科研部门在重视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同时,对中医农业技术应用于中药材的品质提升纳入省科技计划项目,取得较好的成果;中医农业技术开发成果:中草药复方综合技术应用分别在茶叶,水稻,草莓,太子参,半夏,蜂糖李,番茄,山药,猕猴桃,刺梨,淫羊藿11个作物上做了示范,并在贵州省科技厅和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获批立项;
安徽、河南、重庆、贵州、江西、陕西等部分地市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也在进行中医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新冠疫情之后,国家对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列为国家战略,中医农业产业进入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和推广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中医农业技术集成及中药复方技术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医农业”各种投入品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了显著成效。以其中三种"中医农业"系列投入品为例:2019年,在26个省(市、自治区)相关区域52万亩共34种农产品生产中施用,普遍表现为优质高产、生态安全、色香味全、功能性强、保鲜期长、抗逆性好并且生产成本有所降低等效果。同时,“中医农业”投入品土壤修复剂能使土壤团粒结构、微生物群落和有机质含量得到明显提升。
多年来,在中医农业技术应用过程中,从事中医农业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在中医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果;2018年7月7日国际中医农业联盟成立大会上获选的十佳中医农业开创者和追梦人、中医农业技术服务平台优选的27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各地示范推广团队、世界中联中医与农业产业分会以王道龙会长为代表的初创团队和以印遇龙院士、朱有勇院士、张友明院士、艾克拜尔.伊拉洪院士 、孙成院士为代表的分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他们一如继往地在中医农业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领域进行探索和研发推广,带动了以湖南、江西、山东、陕西、河南、山西、云南、海南、天津、贵州、广州、河北等地的中医农业技术应用及产业示范,为中医农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模式探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分会秘书处统筹征集的《中医农业技术应用成果100例》已进入编委会专家评审阶段,届时将与众多从事中医农业的同路人分享经验与成果;
同时,在市场开发方面,农业生产实验表明,利用中医农业技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明确的产品品质区分度。有助于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 。“中医农业”可以生产有利于占人口总数约70%的亚健康人群提高免疫力的“食药同源”或“功能性农产品”。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由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贵州中医药大学技术背书,王若焱博士团队研发的中药复方技术,获批2017年国家科技部化肥农药双减项目,并先后获批省级项目3项、区级科研项目3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目前已顺利验收3项。该技术中中药复方抑菌剂有效部位及药效作用机制明确,复方抑菌剂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作为全球第一篇中医(药)农业英文论文在SCI刊物上发表,并出版60万字专著一部。中药复方抑菌剂总液治疗发生黑胫病烟株恢复生长的作用机制为:烟草病株施用4次后,上调病害相关调控及营养代谢基因176个,涉及23个代谢途径、100个调控通路,诱导表达3094个基因,具有多靶标、多位点、全局性、系统性调控的调控特点。在系统性启动防控病害及促生机制获得治疗效果后,其植物的代谢产物多为维生素、氨基酸、风味物质和养生功能物质。抑菌剂“治养合一”的作用机制是中医“标本兼治”理论的充分体现。通过化学及生物学研究初步明确了抑菌剂总液中正丁醇、乙酸乙酯、石油醚、水层四个药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及相应的作用机制。四个部位的协同机制生动诠释了中药复方中“君臣佐使”的中医理论,验证了中医(药)农业技术的理论科学性,为中医(药)农业产业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成果综合整体技术性价比较高,可实现有机及多倍增产增效经过14年多年多点验证,在三七、太子参、半夏、白及、水稻等20多种作物上均获得稳定成效:作物最高增产1倍,投入产出比最高约为1:8以上(连作土壤上高值经济作物),作物品质显著提高,未出现对人体有害物质以外,新增养生物质,营养价值高,安全性符合欧盟标准(投入品及农产品)。
中医农业代表性技术系统解决的痛点问题及优势
解决痛点1:土壤养生改良技术多倍增产填补空白。可缓解连作障碍,促进土壤呼吸,实现长效保育,实现作物多倍增产。兼容主流化肥、有机肥和微生物肥,产生协同增效效应。
解决痛点2:替代农药防效卓著。有机防治病虫害,预防治疗效果兼备。投入低于进口农药,接近中端国产农药,低于部分生物农药。可单用也可兼容其他化学药剂及生物药剂,产生协同增效效应。
解决痛点3:产出的高效高质农产品外观好、色香味极具市场竞争力。保鲜期长、耐运输,适合网销及外销,回头客多,有机不减产,满足高效农业需求。
解决痛点4:对作物具有长效“养生保健”效果,食养价值高。其农产品高安全性和高营养价值可保障食消费者对高安全性及高品质食品原料的需求。技术产出的的高药效成分药材为中医提供精品药材,为中医传承提供良药,助推大健康产业发展。
解决痛点5:喝中药及吃中药养生粥的土壤减少化肥投入,减少化肥过量施用带来的面源污染,保障我国耕地安全,尤其适用于水源地保护,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三、中医农业产业模式探索
进入2020年,世界中联中医与农业产业分会执行机构锄禾网公司分别在山东临沂、安徽利辛等地市重点创建了以中医农业技术保障为基础,以绿色有机生态循环为产业链模式的生态种养一体化示范基地,打造适应新型农业生产关系的绿色有机生态循环种养一体化”临沂模式““利辛模式”。先期培育向“长三角”城市提供绿色有机安全的农牧产品的供应链;一方面为中医农业技术应用的种养基地解决产品的销端,另一方面,配合长三角城市的菜蓝子工程,将中医农业技术保障下安全健康的生态绿色产品供应给城市消费者。
1、山东临沂模式:《技术创新、品牌升级双驱动》
(1)中医农业核心技术平台构建:
A:分会执行机构锄禾网公司落地临沂,报备国际中医农业院士工作站落户在临沂科创城,世界中联中医与农业产业分会专家委员会核心专家为院士工作站的专家团队成员,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升级的需求与《产自临沂》品牌打造,转化中医农业技术成果,探索制定中医农业产业标准,创建国际中医农业技术研发科技集成高地。
B:分会执行机构与临沂市农业科学院战略合作,以双方现有科技成果为基础,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团队,开展中医农业的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等工作,组建中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一支临沂市乡村振兴科技人才队伍,培育一批临沂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双方以共同服务临沂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地区,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中医农业方案、中医农业智慧、中医农业力量。整合临沂市特色优势资源,融合中医农业技术方案,努力打造一批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样板。
(2)临沂茶山公社乡村振兴农村农业现代化数字化智慧乡村国家级样板打造:
通过中医农业技术应用及高科技现代化建设,以锄禾网为平台与长三角商超共建订单化农业工厂的改革,率先让山东临沂艾崮村的农业一产加入长三角战略进程红利,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数字化智慧乡村体系改革,以中医农业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断推进有机生态化农业进程,保证粮食安全,建立一整套全方位农业深加工一二三产融合产业模式及可借鉴的的国家级农村农业数字化智慧乡村新集体经济人民公社体系学习样板。
(3)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叫响《产自临沂》品牌;
立足临沂市资源禀赋、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 全面对接长三角农产品市场,兰山区农业局率先在全区推行中医农业技术应用和产业示范,以打造【方城中医农业核心示范基地】样板工程为引导,带动全区各乡镇进行中医农业技术应用的普及教育及示范,结合创建长三角标准化示范基地,推进绿色生态种植技术,达到减肥增效,降低农残,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之效果;以中医农业产业示范效应, 带动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 营销品牌化,建立完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产销标准规范体系,全力打造长三角“菜篮子”“果篮子”“肉篮子”“米袋子”等直供基地,走好对接长三角地区“三步走” 的关键“第一步”,探索走出一条沂蒙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 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中共临沂市委王安德书记已就中医农业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做了重要批示,要求做为双增双减的重要技术示范推广;中医农业产业发展,在临沂落地优势鲜明,平邑县栽培金银花种植基地,面积突破65万亩,流通量占全国的80%以上。同时,由锄禾网平台牵头院士团队与当地玫瑰产业种植基地成立了中医农业院士工作站申报中医农业技术研发等重点项目落地临沂。沂南县全域推广中医农业技术示范种植,优化农产品种植环境,提高区域公共品牌《沂南黄瓜》《茶坡芹菜》的品牌价值,为种植户创造更好的收益。临沂市从事中医农业技术的推广团队在蒙阴蜜桃、兰山果蔬、沂南黄瓜、莒南草莓、胡阳西红柿等作物上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成果,以《产自临沂》为区域品牌的优质农产品融进长三角地区城市,并在上海成功举办了推介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安徽利辛模式:生态种养循环产业链平台构建
安徽利辛县坚持绿色化、生态化方向,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循环、种养产出高效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以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为载体,全域大力推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打造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绿色优质安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全县每年引导农民自用简易堆肥约100万吨,第三方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可生产有机肥约30万吨,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肥料利用效率90%以上。通过种养结合,项目将每年推广使用约130万吨堆肥和有机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养分30%以上且逐年持续增长,显著提高农产品品质,逐步减少化肥使用量。产品、企业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以“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初步建立,有机肥生产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实现了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近年来利辛县一批种养业龙头企业和园区大力示范应用推广中医农业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整县推进中医(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夯实了基础。目前,全县已有700余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大户)通过流转土地或与种植大户联合实施种养结合循环生产模式,2020年全县完成蔬菜种植面积34.54万亩、瓜果种植面积4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0.7万亩。50余家骨干企业通过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带动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园区内养殖业、经济作物种植、加工销售、观光采摘等年产值已达10亿元以上,带动园区内农民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注册各类品牌136个,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显著。
3、贵州“中医农业食养+中医康养”引领发展模式
创新融资模式:2021年,贵州喜香侬中药复方技术团队创新资本融资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将房地产商闲置商铺、中药复方创新技术、银行资本三者进行有机组合置换,解决了中医农业乃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望形成以中医农业中药复方技术为核心的企业集团。
发展目标:基于中医理论打造“天人合一”农业生态环境和食养农产品,培育“中医农业食养+中医康养”“农业华为”科技型产业发展集团。在促使企业生产盈利、带动农村种植基地巩固扶贫成果奔小康同时,依靠技术、市场需求和政府引导的三重作用,将可恢复、提升和保育了耕地质量,保障耕地安全。遵循中医食养“治未病”理念,将为国民提供高营养价值食养产品,帮助提升国民健康水平,降低癌症、三高等发病率,帮助中医康养实现“药架生尘”的目标。
实施途径:农业生物科技板块主要从事中医农业投入品技术研发,研究土壤和农产品质量提升技术;为种植基地提供中药复方技术、销售渠道(整合物流集团)、融资渠道(闲散房产商铺),以互利互惠自愿的原则组建企业化中药复方种植基地联盟,完成中药复方投入品原料种植任务,并以订单为导向,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特级精品中药复方农副产品。在贵州形成以总部为核心点,以地区性分厂为网络,涵盖中药材(投入品原料、太子参及白及代表性药材)、水稻、精品水果、精品蔬菜为主打产业的中医农业产业带,为下游大健康产业提供物质支持。
实施意义:基于中医理论的贵州中医食养+医养双养模式,是沉淀深厚的中医理论与技术方法解构重组农业运用,与中医医养的深度融合,将催生出全国首个双养模式示范区;贵州中药复方技术为国家科技部化肥农药双减重点研发成果,实现了高校联合,博士团队集群创新。在资本和地方政府支持下,利于打造出具有高新技术特征的“农业华为”产业集团,对于切实提振贵州扶贫成果,培育贵州特色乡村振兴产业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4.江西婺源“徽派文化农旅中医有机农业”全产业链模式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位于安徽与江西交界处,具有全国闻名的徽派文化沉淀和油菜花旅游优势。2019年-2020年,县政府引进贵州中药复方团队技术,依托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和贵州中医药大学技术力量,以农业项目形式在全县进行为期两年示范,在全县皇菊、水稻、茶叶、葡萄及草莓等多种作物上进行了为期两年大面积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成效。
2021年,县政府提出以发展旅游的思路发展农业,打造全县域有机中医农业,最终全面改良县域耕地,安全防治病虫害。预计涵盖面积45万亩,总投资2亿元。
目前已有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通过县政府和人大报告(婺源县人民政府 http://gk.jxwy.gov.cn/fzgh/gzjh/2020/10/29/362376.htm),拟建设中药复方投入品江西分厂,将以本技术为抓手全县域推进有机生态农业建设,打造中医食养精品旅游县,婺源有望培育我国首个全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以中医农业为核心的徽派食养文旅乡村。
5、河南焦作模式——创建中医农业集成技术平台
以促进焦作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市为指引,立足焦作优势特色农业,致力于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河南省焦作市农林科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合作,打造绿色农业产业新高地。成立了首家官办中医农业研究所,提出了涵盖土壤修复、土壤处理、土壤提质、健壮生长、物理防治、绿色收储、标志管理、智慧农业的中医农业的整体思路和技术路线。在焦作市范围内建立“四大怀药”、水稻、花生、蔬菜、水果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并依托农业流动大学、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站提升建设了120个技术示范点,推广中医农业集成技术,应用中药菌肥、菌剂,纳米硒肥等,降低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和产量,打造“中医农业焦作特色品牌模式”,为农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开拓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四、中医农业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探索面临的问题
从技术上看,中医农业中药复方技术缺乏核心产品和企业品牌。中医农业各研究队伍水平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产品机理不明,成分不清,科学验证不足。部分企业打着中医农业旗号,新瓶装旧酒,劣币驱除良币了扰乱市场。
从产业模式看,中医农业产品推广难。一些地方只有当土壤、病害和农残出现严重问题时,才会考虑使用中医农业技术来改良土壤。中医农业技术如继续采用传统的肥料和农药销售模式,将难以在乡村振兴、提振经济的历史史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医农业亟需在全国层面上进行产业革命,从而获得与创新的生产力匹配产业发展模式。
五、中医农业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探索需求及未来展望
中医综合技术成体系、机理明确、成效稳定,适用范围广阔,成本投入适宜,多效兼备性价比高,可有力助推我国大健康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医农业有好技术,但仍需政策助力、树立品牌,进一步加强推广应用。
本提案呼吁对山东临沂模式、贵州贵阳模式、江西婺源模式、安徽利辛模式、河南焦作模式正在进行的探索给予高度关注,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并以此为范例,在全国有条件地区因地制宜推广试行。
首先,呼吁科技部和农业部把中医农业纳入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指南,成立“基于中医理论中药复方综合技术农业运用”重点研发项目专项,征集全国科研力量对中医理论技术与方法在植物、动物和土壤上的运用进行攻关,研究中医农业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医食养和医养对国民健康,对癌症等重大疾病患病率的影响,从侧面帮助振兴中医守正创新。
其次呼吁发改委、国资委等多部委牵头,以政策性补贴和奖励引导企业加大投入,以质量和市场为龙头,为新兴生产力中医农业集成技术及中药复方技术提供配套生产关系,在全国有条件地区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模式,切实推动中医农业在全国进一步发展。
以中医理论为枢纽,为乡村振兴提供中医农业技术支撑,促进产业升级,中医食养和医养双养大健康产业模式,生活幸福感的有力武器,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具有重要价值。在全国层面系统规划和推广中医农业,将是解决目前中国农业农村问题,实现中医振兴、实现乡村振兴,以及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里程碑事件。
来源:锄禾网
本文为意之联药材种苗网(www.yl10018.com)转载文章,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致电:0558-5119971。